top of page

俠義仁心 益師益友—感懷郭老師

學生 蕭景楷 恭述​

 

笑傲江湖

老師過世前幾天,我到醫院看他。一推開房門,只見老師瘦小的身軀躺在病床上,師母和兒子紀舟、女兒紀凡都在他身旁。當老師談到他的病情時,我注意到他手上拿著一本武俠小說—《笑傲江湖》。我半開玩笑的說,下次我帶《天龍八部》給老師看,紀舟馬上回應說老師已看過好幾遍了。

    金庸筆下的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,對於人性的刻畫更是鞭辟入理。據金庸表示:「《笑傲江湖》是想表達一種沖淡、不太注重爭權奪利的人生觀,對權力鬥爭有點厭惡的想法。中國自古以來的知識分子士大夫大都有這種想法,結果多數未必做得到。」而老師在他有生之年,即充分展現讀書人「淡泊以明志,寧靜而致遠」的氣度和胸襟。

    由於老師一貫秉持「事能知足心常泰,人到無求品自高」的原則,所以在學校時經常被各方請益,或是被請出解決紛爭。我有幸當他的碩士論文指導學生,常能感受到他客觀公正而嚴謹的做人處事態度。民國74年接受學校聘函回到母系,不知是因為研究室空間不足,還是其他原因,我竟然沒有研究室。當時老師正好到農產運銷系(後來改名行銷系)擔任系主任,所以就慨然將他的研究室借給我使用。受老師凡事不計較的影響,我毫無怨言的暫用了老師的研究室,直到他任期屆滿回來,我才請系上將堆了雜物的房間清空給我使用。

    老師不喜歡人云亦云,常有不同見解,往往在戲而不謔的話語中讓大家莞爾一笑。猶記得在各種餐敘或是seminar討論會中,只要有李慶餘老師在,大家一定都專心聽李老師的侃侃而談,很少有人會插嘴或是表示不同看法,但老師則常在重要關頭補上一句,讓李老師對老師的急智和論點非常欣賞。有點像金庸《射鵰英雄傳》及《神鵰俠侶》中的老頑童周伯通,老師天性純真不拘小節,但講起道理來卻又能折服人,讓人從心裡佩服。誠然,在武俠世界裡,武功祕笈似乎是大家爭先奪取的東西,但真正能夠笑傲江湖的,卻是那股沛然莫之能禦的俠義仁心。

亦師亦友

    老師上課的認真是有名的,教材內容充實且條理分明,加上老師講課和顏悅色而態度親切,因此學生都能在潛移默化中學到很多東西。老師是我數量方法的啟蒙師,民國63年度我就讀碩一,上學期老師教「統計推論」,下學期教「計量經濟學」,使用的教科書是Jan Kmenta 所著1971年出版的 《Elements of Econometrics》。由於我們班上的數學底子都不是那麼好,讀起來格外辛苦,但經過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,全班竟然都大致能掌握假設檢定、計量模型設定和推估以及預測等方法。

    老師從不板起臉孔說教,也沒見過他發脾氣,所以學生有事情時,第一個就會想到問老師。和他談事情或只是閒聊,會讓人很容易就把老師當朋友,除了同理心,還有剖析事情的一針見血。猶記得剛考完碩士學科考的經濟理論和專業科目時,班上同學都認為自己不會過,所以連帶也無心寫論文,整個氣氛相當低迷。那時大家還是遵守研究所的規範,每天晚上仍然到研究室,只是提不起勁做任何事。有一晚在九點左右,老師和劉欽泉老師忽然來研究室和大家聊天,接著帶大夥兒到忠孝路吃螺肉喝啤酒。在酒酣耳熱之際,老師透過輕鬆的話題,不僅化解了大家的迷惘和無助感,而且讓大家振作起來。現在想起來,這不就是學習過程中最需要的亦師亦友、益師益友。

揮淚道別

    民國74年我回到系上任教,和老師成為同事,我心裡面一直視老師為父執輩,因為「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」。然而老師不因我是他指導過的學生,就對我特別關愛或是任意差遣使喚。老師的作風向來就是「君子之交淡如水」,因此知道他個性的人,都喜歡和他來往,從他身上可以感受到「友直、友諒、友多聞」的特質,而這也是我努力效法的典範。

    老師退休後,仍時常來學校做研究,所以我還是能碰到他。但後來我因緣際會分別到南開科大和大葉大學任教,能碰面的機會就少了。這幾年偶而碰面時,我總是關心他的健康,而他則從早先回應還好到前年開始回應不好,我知道他一直被病痛折磨著。如今我自己也屆齡退休了,在傳承老師知識上算是差強人意,只是在樹立老師典範方面,卻是難望其項背。想到這裡不禁感傷「哲人日已遠」,但是更為感念的是「典型在夙昔」。

    永別了!郭老師!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。揮淚道別的是您飽受病痛折磨的軀體,您的精神和典範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。

bottom of page